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163.结局(二)(1 / 2)


天高云淡,朱红宫墙静静矗立, 空阔的广场上空回荡着旗帜翻飞的猎猎声响。

乾清宫正殿外, 高耸的台阶上,傅云英临风而立, 风吹衣袂翻飞。

淡金色日光倾泻而下, 笼在她脸上身上,给人一种明珠生辉之感。

阁老汪玫和姚文达在一众文官的簇拥中匆匆走过来,看到她, 都吃了一惊。

彼此见礼, 姚文达问:“你今天回来的?”

傅云英点点头。

姚文达皱眉,和汪玫对视一眼, 道:“蓟州失守了。”

傅云英脸上微微变色。

徐鼎率兵镇守蓟州, 保证能挡住卫奴的攻势,如今才不到一天, 蓟州就失守了?

连辽东军主力都没法阻止卫奴西进,卫所那帮整日种地务农的士兵更不是他们的对手了, 还有谁能拦住卫奴的铁蹄?

卫奴此次率十几万大军入关,必定是因为冬日苦寒, 才来劫掠中原的。如果他们果真像大臣所说, 和以前那些牧族一样, 抢了金银财宝、牛羊牲畜就走,那京城不会有什么危险。

但他们势如破竹, 连克数座城池, 只怕野心已经养大了。

他们的目标会不会是京城?

以他们现在的进军速度, 不出半个月就能打到京师脚下!

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,傅云英只觉口齿生寒,手脚冰凉。

卫奴和流寇不一样,流寇如一盘散沙,而卫奴骁勇善战,军纪严明,卫奴兵在马背上作战,就和在平地上一样行动自如,个个都能双手拉弓。不论是京卫还是赶来勤王的军队,在卫奴兵跟前,不堪一击。

唯有徐鼎的辽东军可以和卫奴一战,但现在徐鼎坐镇的蓟州也失陷了。

汪玫看傅云英一眼,道:“此事得禀报皇上。”

傅云英会意,谁都不想去当那个报告坏消息的人。

她朝两位阁老拱手,转身进殿。

老楚王刚好从里面走出来,看到她时身形一僵,脸上笑容凝滞住,掩嘴咳嗽两声,努力挺起胸脯,背着手,慢条斯理道:“这事得慢慢来,你别催我!我已经暗示宝儿了。”

傅云英嗯一声,抬脚进殿。

等她走远,气定神闲的老楚王松口气,一脸心有余悸的后怕神情,拍拍胸脯,撩起袍角,一溜烟跑远。

听到身后响起急促的脚步声,傅云英皱眉,回头看一眼,老楚王已经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。

跑什么?

她双眼微眯,进了暖阁。

朱和昶坐在书案前看折子。内官进去通报,他笑了笑,似乎心情不错,抬起头,招手让傅云英过去。

“云哥,刚才老爹告诉我,原来我有个妹妹呢。”

傅云英蹙眉,妹妹?

片刻后,她反应过来,嘴角抽搐了几下,很想翻白眼。

难怪老楚王看到她要逃!

朱和昶突然放下折子,站起身,围着傅云英转了一圈,从头到脚仔细端详她。

她不露声色。

朱和昶托着下巴,看她许久,叹口气,“可惜!要是你没成亲,我把妹妹接回来,可以让她嫁给你。”

傅云英现在很想把老楚王揪到面前狠狠揍几拳,这就是他所谓的暗示?

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,她暂且按下此事,道:“皇上,刚才传来消息,蓟州也失守了。”

朱和昶唇边的笑容淡下来。

内官展开舆图,用挑竿挂起,悬在窗前光线最明亮的地方。

他走到窗前,手指轻抚舆图,“下令京卫,护送京郊地区的百姓撤离。”

左右内官应喏。

朱和昶摆摆手,让内官尽数退下,等暖阁里只剩下两人独对,忽然问:“云哥,你觉得霍督师为人如何?”

傅云英抬起头。

朱和昶扭头看她一会儿,拿起一份奏疏给她看。

“早在朕刚登基的时候,霍督师就直接上疏建议改革卫所制度,说现在卫所弊病太多,上级军官克扣军饷,下级士兵连肚子都吃不饱,大量逃亡,剩下的兵士老的老,弱的弱,连流寇都不如。号称有几万兵力的卫所,实际上可能只有几千人。这样的军队,怎么可能打胜仗?朝中所有精锐都送去辽东了,统兵、调兵权分散,有抱负的地方守将只能偷偷募兵,才能训练出可堪一用的队伍。”

傅云英很快看完奏疏。

朱和昶道:“霍督师的建议很好,可卫所是老祖宗定下来的,轻易不能改。而且朕那时看不懂霍督师的用意,所以就搁置了。”

傅云英合上奏疏,“皇上想召霍督师回来护卫京师?”

朱和昶摇摇头,“远水救不了近渴,何况现在他人在四川,派出去的锦衣卫还没找到他驻扎在哪儿。”

人可以快马加鞭赶回京师,但几万大军不可能一下子跑回京师来。徐鼎赶回蓟州镇守时,就是先到了八千人马,而后面的步兵全都掉队,根本赶不回来。勉强凑齐的一万急行军仓促应战,被卫奴打得毫无还手之力。

傅云英也不知道霍明锦到哪里了,但他肯定知道现在京师形势危急,不然不可能在得知卫奴跨进长城后就派人追上她。

她心里明白,现在的霍明锦,并不完全忠于朝廷,但也绝没有拥兵自立的野心,他有他的坚持,亦有他的底线。

他一直不现身,必定有他的用意。

朱和昶望着舆图,摇了摇头,语气变得轻松起来,道:“霍督师毕竟是久经沙场的人,他很有远见,等这次危机解除,朕就让几位阁老都看看这份奏疏。”

这时,内官进殿,禀告说汪玫和姚文达求见。

两位阁老走进暖阁,见朱和昶神色平静,还以为傅云英没有提蓟州的事。

正犹豫着怎么开口,却听朱和昶问:“三河、香河一带,由谁驻守?”

蓟州失陷,三河、香河等于完全敞开在卫奴铁蹄下任人蹂、躏,凶多吉少。

汪玫答:“王指挥使和袁宗兵。”

两人分别只有五千人马和六千人,面对十几万的卫奴兵,只有全军覆没一个下场。不过作为军人,明知这一战必败,他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奉命前去应敌,没有退缩。

朱和昶皱眉道:“传令二人,不必死守,若寡不敌众,先退回京师修整。”

汪玫应是。

这时候,他们仍然认为卫奴兵不会打到京师来。

君臣几个谈了许久,汪玫和姚文达告退出去。

朱和昶叫住傅云英,“你的家眷都在良乡,可派人把他们接回来了?要不要朕派京卫去接他们?”

良乡就在卫奴兵西进路上。

卫奴兵一路烧杀抢掠,屠空他们攻陷的城池。老百姓吓得魂飞魄散,举家逃亡,逃不了的就躲进深山里,等卫奴兵离去再回乡。

傅四老爷他们都在良乡,傅云英得知卫奴绕过宁锦防线时就派人去接他们,怕路上刚好遇到卫奴兵,没有接回京师,而是送到南边去。

“回来的路上就派人去了。”

朱和昶点点头。

……

从紫禁城出来,大街上气氛压抑,行人脚步匆忙。锦衣卫力士手执长、枪,来回巡视,看到行迹鬼祟的人便当场抓捕。

傅云英回到傅宅,巷子里很热闹,街坊邻居门前车马拥挤,几位老员外预备拖家带口逃出城避难。

她皱眉,问正要出门的傅云章,“京城不是戒严了吗?”

傅云章说:“皇上准许城中百姓离开。”

城中人心惶惶,谣言四起。

有人说卫奴有百万大军,这一次一定会打进皇城。有人说守军和卫奴相互勾结,皇上也被蒙在鼓里,京师保不住。还有人说皇上怕了,要带着皇后和皇亲国戚逃到南京去,不管他们这些老百姓。

大臣家中有护卫,有家丁,有院墙坚固、庭院深深的豪宅。普通老百姓手无寸铁,浅房浅屋,又没人保护,如果卫奴果真打进来了,他们只有等死。如今卫奴已经攻破蓟州,有人带头离开,其他人见状,也开始动摇,陆陆续续有人逃走。

后来逃走的人越来越多,官府屡禁不止,朱和昶不许官兵阻拦。

傅云英叹口气,问傅云章要去哪里。

“我去几个同僚家看看,把他们的家眷接过来。”

留在荆襄的官员和傅云章交情不错,他们人不在京师,家中没有主心骨,家眷必定惊慌,他过去将人接到傅宅来,好彼此照应。另外还有些外放在地方的官员也曾托他照应家眷,他也要去看看。

傅云英让随从跟着他出去。

她一路奔波,疲倦不堪,回房匆匆梳洗,倒头睡下。

傍晚时傅云章回来了。

那些同僚的家眷正是六神无主的时候,见他上门来找,喜极而泣,收拾了包袱跟着他搬到傅宅住下。好几家一起过来的,所以也用不着避讳什么。

傅云英还在睡。

傅云章没有叫起她,吩咐管家守好门户,加派护卫注意前门、后门动静。

傅云英一觉睡到半夜,被人轻轻推醒。

侍女递了杯茶给她,道:“大人,李指挥使来了。”

傅云英束好头发,披衣起身,出去见李昌。

夜色浓稠,李昌一身戎装,站在长廊里,手搁在佩刀刀柄上,支开侍女,拱手道:“二爷让我带句口信给大人,京城很安全。”

傅云英轻轻舒了口气。

霍明锦从不夸口,说出的话就一定会做到。有他的保证,就算卫奴真的打到永定门外了,京师也必然安然无虞。

李昌很忙,说完话,匆匆离去。

傅云英回房,吃了碗龙须面,点起灯烛忙活。

时不时刮过一阵寒风,枝叶随风摇动,沙沙响声时断时续。

半个时辰后,长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乔嘉推门进屋,道:“大人,皇上急召。”

锦衣卫在外面等着。

傅云英抬头看一眼外边的天色,黑魆魆的,天还没亮。

她换了身外袍,戴好纱帽,匆匆进宫。

吉祥把她带到一处偏殿前,小声道:“皇后未时一刻发动,太医院的太医都到了。”

孔皇后要生了。

傅云英有些疑惑,她又不是太医,不懂接生的事,叫她过来做什么?

她满腹疑问,跟着进了内殿。

殿内灯火通明,恍如白昼。朱和昶盘腿坐在罗汉床上,旁边一位穿法衣的老道士手中捏决,像模像样念叨着什么,似在做法。

吉祥没进殿,守在门口。

傅云英走进去。

朱和昶让她坐下,含笑道:“深夜把你叫来,没别的事,朕的第一个孩子要出生了。”

皇后住的地方离这里不远,但殿宇宽阔巍峨,什么声音都听不到。傅云英一路走来,只看到长廊里宫人来去匆匆,还真不知是皇后要生产了。

她告罪入座。

老楚王坐在灯影朦胧的屏风前,朝她使眼色。

不一会儿,吉祥送茶进来。

老楚王正襟危坐,摆起归鹤道长的派头,吉祥压根没认出他。

期间太医院时不时过来回话,报告皇后的生产情况。

三人坐着吃茶,闲话家常。虽然城外卫奴兵随时可能打到京师脚下,但此刻新生命到来的喜悦暂时冲淡了他们的忧虑。

不知不觉间,殿外夜色收拢,天际慢慢浮起鱼肚白时,吉祥笑着跑进殿,“爷,母子平安!”

孔皇后这一胎生得很顺利。

朱和昶立即站了起来,眉开眼笑,大踏步走出去。

殿外的内官、宫人跪下贺喜,一片恭贺之声。

傅云英站在廊柱旁,目送他在宫人们的簇拥中走远。

这时,老楚王走到她身边,小声道:“宝儿当爹了,肯定很高兴,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!”

傅云英回头看他一眼,沉默不语。

……

皇后生下嫡长子,本该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,但此时京中局势紧张,各路勤王大军陆陆续续赶到,分别驻扎在京师城门外,朱和昶没有大肆庆祝,不过还是派人接孔家人进宫,让他们陪伴孔皇后。

锦衣卫出宫接人,午后回宫复命,“皇上,孔家人……不在京师。”

朱和昶正和傅云英说话,闻言一愣。

锦衣卫小心翼翼回话:孔家人在东郊买了不少田地庄子,卫奴兵来势汹汹,他们家的庄子都被糟蹋了,守庄子的仆人也被砍了脑袋。这时城中流言四起,孔家公子被打发去南京,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,老太太怕得不行,找到兵马司,要求单独派兵去保护他们。兵马司忙着布防,没有理会。孔家人以为朱和昶自上次发怒后再也不管他们了,一家人抱头痛哭。这时刚好有几家人相约离开京城,怂恿他们一起走,他们马上带着金银细软逃出城了。

朱和昶半天不说话,半晌后,他笑着摇摇头,挥手让锦衣卫退下。

他叫来女官,“孔家人离京的事,不要告诉皇后。皇后若问起,就说孔家人平安无事。”

女官脸色微微一变,躬身应喏。

……

卫奴兵势不可挡,三河、香河也很快失陷。

天气越来越冷,卫奴兵在京师附近游荡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
昔日富庶的京郊地区,生灵涂炭,尸横遍野。

北京城戒严,城中气氛越来越凝重,到这个时候,大臣们也不敢拿“卫奴只是入关抢劫,抢到财宝就会走”这种话来安慰朱和昶。

大臣们心里都明白,卫奴兵一开始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野心,但接连都打胜仗,京师又近在眼前,卫奴随时可能兵临城下。

快过年了,若在以往,老百姓应该采买年货预备过年的东西,但今年上至天子,下到黎民百姓,都注定过不好这个年。

眼看卫奴铁蹄踏遍京师附近的每一寸土地,朝中大臣开始动摇,提出要和卫奴议和,给他们金银财宝、牛羊肥畜,以免他们再继续残害老百姓。

朱和昶震怒,命人将提出议和的大臣下狱。

下朝后,他对傅云英道:“若此次议和,以后辽东还守不守?朕是不会议和的。”

傅云英道:“京城防守严密,乃金城汤池,皇上不用理会那些人。”

霍明锦每天都会派人给她传信,让她安心,但就是不说他到哪里了。她不好说出霍明锦的事,只能含糊安慰朱和昶。

朱和昶点点头,“朕明白,他们若攻城,坚持不了几天。”